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传统的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力发展原创新兴产业,打造区域个性,成为区域崛起的关键。其中,瞪羚企业作为原创新兴产业的引领者,对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至今,中关村、东湖、宁波、深圳等地陆续出台专门针对瞪羚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掘和培育瞪羚企业;科技部火炬中心也已将瞪羚企业研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瞪羚企业日益成为创新活跃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州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及受广州市委托管理的广州国际生物岛等下属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于2013年启动“瞪羚计划”,认定并发布了首批124家瞪羚企业及培育企业名单。2015年,园区出台《广州开发区瞪羚企业认定扶持办法》,进一步完善瞪羚企业的遴选标准与扶持政策,认定并发布了第二批147家瞪羚企业名单,针对企业研发投入、骨干人才、融资、贷款等方面提出了“瞪羚八条”专项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深入掌握园区瞪羚企业群体发展情况,从而为各类机构、协会、企业、媒体等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为相关政府部门及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联合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共同研究并编制了《广州开发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了瞪羚企业工作进展、分析瞪羚企业整体发展情况和发展亮点、总结凝练典型瞪羚企业的成功模式,用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展现瞪羚企业乃至整个开发区的发展态势。
《报告》显示,园区瞪羚企业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规模方面,147家瞪羚企业总收入达515亿元,约占园区企业总收入的十分之一,近两年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1%,是园区总体水平的2倍;在效益方面,平均纳税额达1934.7万元,为园区水平的2.3倍;在创新方面,研发投入强度达10.1%,为园区的5.8倍,平均拥有授权专利12件,是园区的17倍。